“黃金期”帶來旅游業發展新機遇
看待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性,首先要對旅游業發展本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旅游產業的經濟本質,不是在旅游目的地收取門票創收那么簡單,在這一過程中,還涉及交通、飲食、娛樂、游樂、運動、購物等等。另外還可能涉及到醫療、保健、美容、養生、養老、會議、展覽、培訓、勞務等延伸性消費。通過游客的消費,目的地的消費經濟及相關產業鏈發展就被帶動起來了。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旅游業能夠直接帶動住宿、餐飲、商業等傳統生活性服務業的增長,同時對金融、保險、物流、電子商務等一大批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具有推動作用。因此,作為綜合性產業的旅游業的價值要遠遠超出一般消費產業的拉動價值。在帶動目的地消費、GDP、就業增長的同時,還帶來了城鄉居民收入高效提升、文化品牌價值、環境生態價值、和諧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良性社會經濟效應。
盡管發展旅游業一直具有這些好處,但在一些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官員眼中,旅游業不過是第三產業的一個小分支。即便這些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一些人更多重視的也是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果說,在處于發展中的積累階段的昨天,對旅游業的忽視還無關大礙,那么在強調轉型發展的今天,就必須轉變這樣的認知,重新定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地位。
經濟新常態下,發展旅游業與轉型升級戰略密切契合。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要完成三個轉變:從主要靠投資、出口變為“三駕馬車”協同帶動;從主要依靠工業變為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從主要靠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顯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內需是轉型發展的方向。而旅游業在擴大內需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在轉型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制造業越提升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就越少,這就需要有新的就業領域來容納不斷增長的就業人口。這一領域一定是第三產業,旅游業發展創造的就業是多領域的,在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的今天,必須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旅游業的就業保障功能。
如此看來,全社會都應換一種眼光看待旅游業。如何重新定位旅游業?過去老百姓對小康生活理想的一句描述或許可以解答:“吃有肉,住有樓,還有余錢去旅游”。把滿足旅游的需求與滿足吃、住這些基本消費需求相提并論,這才是我們應該具有的嶄新視野,也是小康社會應有的題中之意。如何發展旅游業?不再視其為一個單純的創收之源,而從綜合性的目標出發,包括經濟目標、社會目標、文化目標、環境目標、國際化目標,進而打造一套與之相符的發展規劃??上驳氖?,蓬勃發展的四川旅游業正在朝著這個正確方向努力前行。